1. 首页 > 临观工作总结

《金色的脚印》教育方案 金色的脚印是哪个年级的课文?

临观总结网整理的《金色的脚印》教学方案(精选4篇),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,请您欣赏。

《金色的脚印》教学方案 篇1

一、课前谈话:

1、同学们,因为大家刚在进行“轻叩诗歌的大门”,这一综合实践活动,所以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儿童诗,咱们先睹为快!

(出示《我喜欢你,狐狸》)

2、你喜欢狐狸吗?在你眼里,狐狸是怎么样的动物?

二、揭示课题,初读课文

1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和狐狸有关,一篇由日本作家椋鸠十写的关于狐狸的传奇性故事――《金色的脚印》(齐读课题)

2、初读课文,要求读通读顺,想想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。

3、交流初读成果。

(1)、交流词语

冷清清光秃秃湿漉漉

漫不经心眼睛蒙嗥叫

大摇大摆踱来踱去兴高采烈

交流点:正音(踱)、理解(蒙)

(2)、读着这些词语,你想到了哪些故事情节?

学生交流,随机理解故事的起因、经过、结果。

三、再读课文,讨论付出

1、导入:尽管过程是曲折艰辛的,但结局是美满的,狐狸一家终于又幸福地团圆了。在整个救助小狐狸的过程中,你觉得谁的作用大,是正太郎?还是狐狸父母?快速默读课文,找出他们为小狐狸所做的事。

2、学生默读课文,划出相关句子。

3、交流重点句子:

a、正太郎:

(1)、正太郎目不转睛地看着小狐狸……多可怜呀!

(2)、不如给小狐狸解开铁链子……

(点拨:正太郎是个善良的孩子,你觉得小狐狸可怜吗?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?)

b、老狐狸

(1)、只见一只老狐狸冲着秋田狗……一只哆哆嗦嗦的鸡。

(这不是自投罗网吗?理解“哆哆嗦嗦”,感受老狐狸为救孩子的大无畏的精神)

(2)、他费力地睁开眼睛,蒙中看见一只大狐狸……温暖着他的身体。

(动物和人类之间的.真情!)

4、小结:同学们说得都很好,体会得很好。其实,不管老狐狸还是正太郎,都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。他们互相作用,彼此信任,一个是亲情的化身,一个是友情的象征。亲情友情,人世间最美的风景。正因为有了亲情和友情,才有了故事美好的结局。

出示句子:

迎着耀眼的朝阳,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,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。

(理解:阳光下的金色脚印,多美的意境啊!同学们,这金色的光芒仅仅只是脚印的光芒吗?结合学生交流,板书。

四、拓展延伸

1、引导,故事讲完了,我也忍不住想用诗来表达我对狐狸的赞美,看看老师写得诗!

出示:《我赞美你,狐狸》也许我改讨厌你,/因为你总和狡猾在一起。/但今天我要赞美里,/因为你美丽善良又勇敢。/为了救出小狐狸,/你敢于面对秋田狗/为了,/你/

赞美你,狐狸,我还要告诉所有人

2、学生补诗,教师巡视(音乐)

3、交流诗歌

4、课堂总结:亲情、友情,人世间最美丽的风景,希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因此而更加美好!

《金色的脚印》教学方案 篇2

【教学目标】

1、认识本课6个生字。

2、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
3、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,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,和谐相处。

4、知道本课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,故事的起因、经过、结果各是什么。

【教学过程】

一、启发谈话,导入新课

同学们,在你们心目中,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?

(交流对狐狸的印象,也可讲狐狸的故事。)

看来狐狸在大家心中不是好东西,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的文章,学了以后,也许你会给狐狸平反了。

板书:11x金色的脚印

二、初读课文,整体感知

1、放声读课文,读准字音,读通语句,感受故事大意。

2、汇报初读情况。

⑴读自己喜欢的部分。

⑵说说对狐狸的初步印象,对“我”的认识。

⑶说说你还读懂了什么?有什么问题?

三、深入学习

1、围绕问题,再读感悟。

2、小组内展开讨论,交流看法。

3、汇报学习结果。

⑴ “我”为什么要帮助救小狐狸?

⑵理解课文结尾及题目的含义。

课文结尾及题目的命名,意在呼唤亲情、友情,要互助互爱,把狐狸身上的这种闪光的东西继承并发扬。

四、总结

这篇课文中描写的狐狸,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狡猾,他们不仅有骨肉亲情,而且知恩图报;不仅有头脑,而且有毅力,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人类学习。

1、朗读全文并交流收获。

2、阅读其他关于狐狸的故事。

五、布置作业

课外读关于环保题材的文章。

附:板书设计。

总结:这是一节很赏心悦目的课,总的感觉就是文质彬彬的夏老师与学生们之间很平等。在课堂上,民主的感觉还是很浓的。这一节课把“对话”的精神品质体现得很好。老师学生之间、生生之间,还有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都有充分的'对话。分别体现在课上老师学生之间的交流看法,生生之间的讨论发言以及老师学生所写的批注。阅读课上,大家要的就是这种平等对话的氛围。

结合夏老师的讲述,大家可以看出这一节课的目标很明确。知识目标是认识生字新词,弄清讲了一件什么事情。能力目标是培养合作学习、自主学习、快速阅读和作批注的能力。情感目标是认识到大自然是人、动物和植物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和谐的整体,大家要保护大自然。可以看到,教师的每一步都是围绕着目标进行的,最后,也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。我以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很重要,那是大家教学的方向。但是现在有些教育专家提出应该“废除”教学目标,他们以为一节成功的课是不应该由教学目标来束缚的,提倡生成。我以为,在课堂上,“生成”是很重要,但是却不能因此而不要教学目标。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随时生成的,也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有这种随堂生成的能力。

这一节课不足的地方是教师时间把握得不好,前面花的时间太多,后面就显得有点仓促。这是教师调控课堂能力的表现。不过,夏老师以为,如果本篇课文教师以为好,可以适当加课时,突破教参上规定的课时的限制。如果不是大家来听课,他会再接着讲一节课。另外,他还提到要突破教参的限制。教参上指出本篇课文反映了人类对动物的同情和关怀,还有狐狸对人类的友善。而夏老师要把“人类对动物的同情和关怀”改成“正太郎对动物的同情和关怀”,以此告诉学生们,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关心动物,社会上存在很多伤害动物的事情,大家要树立保护动物,拯救动物的意识。这是很好的一个突破和超越。教师的独具匠心真的会给语文课带来很多的精彩。

最后,夏老师提到了语文课导语的重要性,提到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。这都是值得大家好好考虑的问题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,文字功夫一定要扎实,大家是要用语言去打动学生,教育学生的,精练而精彩的教师语言是大家必备的资本。

《金色的脚印》教学方案 篇3

今天学习《金色的脚印》,一篇略读课文。课文内容不难,学生学起来不很费劲。本文最值得玩味、学习的地方是作者起“金色的脚印”这个题目的用意。在教学过程中,我体会到了学生发言的精彩,有几点令我颇为意外。文章学到最后的时候,我与学生发生了下面的对话。

师:同学们,这篇课文就是讲了小狐狸一家和正太郎之间发生的故事。为什么作者不起“狐狸的故事”、“正太郎与小狐狸的友情”这样题目?偏偏要起“金色的脚印”这个题目呢?

生:“狐狸的故事”起的比较直白,让人感觉没意思。而“金色的脚印”这个题目就比较吸引读者的目光。

师:是啊,那么“金色的脚印”这个题目好在哪里呢?

生:原来我们学过“金色的鱼钩”,和那个题目用法一个样。

师:还记得“金色的鱼钩”那个题目好在哪里呢?

生:好在可以体现对老班长舍己为人、忠于革命的品质的赞美。

师:你的记忆力不错!那能说说这篇课文的题目好在哪里吗?

生:金色并不是指颜色是金色的,而是有象征意义的。象征着狐狸一家的亲情和他们对人类的友善之情。

师:说得对!还有补充吗?

生:老师,我认为一般来说金子是十分宝贵的,而作者把脚印说成“金色”,就说明他们之间的`感情十分宝贵,表现了对人与动物这种感情的赞美之情。

师:说的太精彩了!

生:老师,我觉得小狐狸一家在雪地踩出的脚印就代表着人与动物之间的桥梁。你想想,这串脚印的一头是大森林,是它们的家,象征着动物;这串脚印的另一头是送它们回家的正太郎,象征着人类。这串脚印就像纽带一样,把人与动物连了起来,成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桥梁。

师:你说的很深刻啊!狐狸一家虽是动物,但它们也和人一样,它们的生命同样宝贵,那回归山林的脚印正好架起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心灵桥梁。这串脚印既饱含着人们对动物生命的珍重与爱护,体现着人类美好的思想感情,还体现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。因此,金色的脚印”既是对全文的概括,也是对美好、崇高情感的赞美。

在教学这个片段的时候,我对学生的回答有两点,感到非常意外:

一是学生能联系旧知学习新知。学生们回忆了《金色的鱼钩》一课,调动了以往学习经验,恰当地进行了语文知识的迁移,使旧知与新知之间打开了关联的通道,学习的难度立刻就减半了。我以前教学的时候,和很多老师都有共同的感受,就是感觉教得太死、学生学得太死,一节课的学习仅仅就是这一节课的内容,洋洋洒洒的四十分钟就在这篇课文的这一亩三分地上转悠。这种封闭式的教学决定了学习视野的短浅、学习空间的局限,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就局限在当下的这个教学内容、当下的这篇课文上,即使教师教学设计多么用心,教学效果也只能是死水微澜、活力减半。究其原因,我想还是因为老师们的关注点在教材上,而没有在学生身上。而教师如果真正把关注点从文本转向学生,唤醒学生的认知记忆,当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有所触动,在相似知识结构、知识模板能够再认的时候,给予充分的引导和迁移,就会很容易的找到对接学习经验桥梁,学习的难度必然就降低了。当然,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。教师要对教材非常熟悉,对学科知识的体系有着清醒认识,教学某一部分能够举一反三、上挂下联地开展,形成“教一个――究一串”的教学格局,教学效率自然可以提高很多。

二是学生能积极动脑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。关于题目的好处,学生们都能积极地从“金色”、“脚印”这两个信息点展开思考,首先认识到“金色”象征着宝贵、代表这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取向,然后从“脚印”形象的角度体会出其纽带、桥梁的作用,将文章的人文内涵领会到了极致。应该说,我班学生提到的对于“脚印是人与动物桥梁”的观点,是《教师教学用书》中没有解读到的。这就说明学生拥有了自己的思维和看法,教师不能拿着现成的答案去往学生身上套。真实的课堂一定是动态生成的,一定是基于学生的,把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,学生肯定会给我们带来出乎意料的、不一样的精彩。

《金色的脚印》教学方案 篇4

教材解读

在童话和寓言故事里,狐狸往往与“狡猾”一词紧密相连。本文讲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传奇故事:小男孩正太郎家的佣人从山里捉回一只小狐狸,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去,它们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,并和十分同情小狐狸、并偷偷给老狐狸喂食的正太郎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。后来,小狐狸被送给邻居,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,不慎掉下悬崖,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。最后,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,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里,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了树林中。

课文以主人公正太郎的观察视角为明线,有“老狐狸夫妻俩设‘调虎离山’之计营救小狐狸”和“老狐狸入‘虎穴’做窝,喂养、营救小狐狸”两个具体的事例体现了老狐狸爱子情深,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,歌颂了爱的力量。同时,课文也以正太郎与狐狸一家日益亲近的情感及行为变化为暗线,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互相信任、互相帮助、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,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: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,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,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!

教学方法

以定势思维引入,再反弹琵琶,引导学生阅读探究,抓住主要内容,分析关键词句,品深层意味。

教学目标

1、正确读写“缘故、黯淡、消瘦、知觉、空落落、光秃秃、冷清清、直勾勾、大摇大摆、无影无踪、等词语。

2、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,了解课文内容。

3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
4、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.感情,懂得与动物要和谐相处。

教学重点、难点及突破

1、理解课文内容,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,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,和睦相处。

2、难点是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人与动物、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。

3、让学生紧扣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情景来引发个性化阅读感悟,既能体会支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,又能揣摩真切具体的描写语句,从而水到渠成地题解主旨。

教学设计

一、分享故事,质疑激趣。

1、师:同学们,提到狐狸,你心里有些什么要说的?请畅所欲言。

学生举手回答。

2、师:你知道有关狐狸的成语、俗语或故事吗?

指名学生回答。

狐假虎威、兔死狐悲等成语;狐狸与乌鸦吃葡萄等故事。

3、师:看来,狐狸在人们心目已是如过街老鼠、口碑太差了。不过,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有关狐狸的一个小小传奇故事,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中的狐狸是怎样的一种形象,这个故事的题目叫《金色的脚印》。

二、自读课文,合作探究。

1、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,读准字音,读通语句,了解故事大意,并勾画出重要提示。

2、学生谈自己的整体感受。

如: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;这个故事中的狐狸让人觉得怎么样……

3、四人小组合作,理清脉络,探究内容。

4、小组交流学习成果,教师适机点拨。

如:

(1)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?

老狐狸夫妻俩设“调虎离山“之计营救小狐狸;

老狐狸深入“虎穴”做窝,喂养是、营救小狐狸。

(2)它们和正太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

正太郎与狐狸一家日益亲近。

三、交流感悟,理解课题。

1、师: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,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?

学生畅所欲言。

2、师:在它们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的过程中,哪些描写最让你深思?

学生畅所欲言。

3、师:课文为什么在以“金色的脚印”为题目?

学生交流后教师点拨:“金色的脚印”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,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。深层次看,“金色”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、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,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,又开始了美好的生活;这脚印,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,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。

四、总结全文。

1、师:学习之后,你喜欢这篇课文中的狐狸吗?为什么?

学生畅所欲言。

2、教师总结:读了这篇文章,我们会和正太郎一起,为老狐狸的爱子情深而感慨;为老狐狸的聪明而惊叹、喝彩;为老狐狸的善良而感动;为狐狸一家最后的团聚而欣慰。

板书设计

24金色的脚印

本文是略读课文,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,结合阅读提示,边读边思考。整篇教学设计以自学探究为主线,通过自拟提纲,质疑激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。